行星地震学

研究行星内部震波产生、传播过程以及仪器记录技术,利用地震学理论与方法开展行星(及其卫星)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获得行星内部结构、组成以及行星震源模型。和地震学相比,行星地震学研究富有挑战性。它所依赖的行星表面台站数量非常少,“行星震”比地震少得多,所能提供的资料有限,而且行星的表面环境和地球差别巨大,影响观测数据的质量。行星地震学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以及未来空间探测的设计与实施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1969年7月,美国Apollo 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在月球上布设了第一台地球之外的月震仪,标志着行星地震学研究的开端。对月震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月球内部独特的结构特征。2018年11月,美国宇航局的“洞察号(InSight)”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在地球、月球之外的第三个星体上布设了火星震观测仪器,它所记录的火星震观测资料将为人类带来行星地震学划时代的新认识。以下为相关研究人员:

  

王彦宾


  研究领域:行星地震学。发展了模拟类地行星内部震波传播的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探讨解释了月震波强散射尾波的可能形成机制。估计了上月壳散射结构特征。分析了月壳强烈横向变化对波传播的作用。分析了火星壳横向变化对面波的作用。对这类问题都感兴趣。

火星壳厚度分布,通过“洞察号(InSight)”登陆点(红色三角)的二维剖面(crust3)以及沿该剖面火星震波的传播过程(Wang et al., EGU, 2020)。

 

盖增喜


  研究领域:行星地震学。计划利用地震波传播的三维边界元方法研究类地行星地形起伏对震波传播的影响,并对火星震和月震的震源机制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