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华团队合作成果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23-11-29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2019年1月1日以来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共有201篇优秀论文入选。本所黄清华教授与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陈小斌研究员团队合作论文《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震(Ms6.4)震源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发震机制讨论》入选。该论文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21年第7期。

岩石电阻率是描述地球介质结构和地球内部物理状态的重要参数。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其震源区深部结构紧密相关,而研究震源区电阻率结构分布能够为地震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的物性信息。合作团队利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解释技术,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震源区三维电阻率结构展开研究,发现漾濞地震发生于高-低电阻率过渡区靠近高阻一侧。这一现象在国内外强震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中被普遍发现,但尚未有合理的地震动力学模型对上述现象的内在力学变形过程进行解释。受漾濞震源区电阻率结构启发,该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解释强震孕育与发生的刚柔性楔嵌体地震动力学模型(图1)。其要点在于,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发震断裂一侧刚性高阻的岩体楔入到另一侧柔性低阻岩体中形成楔嵌凹凸体结构,集中于发震断层上的最大有效剪应力切割楔嵌凹凸体结构中的刚性岩体,并在刚性岩体内部形成局部的“截弯取直”,产生强震。该模型对强震孕育与发生的刚柔性(高低阻)过渡区现象,可从区域应力、介质属性以及构造变形等给出合理解释。

 

  

图1 漾濞地震发震模型示意图

 

叶涛,陈小斌,黄清华,崔腾发, 2021.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震(Ms 6.4)震源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发震机制讨论. 地球物理学报, 64(7), 2267-2277.